共享经济与共享单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共享经济”因其前瞻性和网络化的特点,尤其受到青年人群的青睐。目前,“共享经济”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权威的定义,边界也不是非常明晰,但这丝毫不能阻碍“共享经济”对人们特别是青年生产、生活的逐步渗透、影响甚至重塑。“共享经济”正以明快的发展节奏在当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享单车无疑是当前“共享经济”应用最为广泛、最为人们熟知的形式。
一、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定位
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行业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一起步就备受关注并以自身的绿色概念赢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风险资本的青睐。由于造型时尚、使用便捷,共享单车尤其受青年人群的喜爱。共享单车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的特征又吸引了大量厂家跃跃欲试、纷至沓来,在宏观经济低迷、国家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共享单车的出现和发展无疑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单车的总量和使用频率在国际上一直高居榜首,《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 886万[1]。 仅杭州市已有超过80 000辆公共自行车,日最高租用量达到了44万人次[2]。全国范围内两轮车出行市场规模约为每年1 720亿次;按照客单价1元以及10%的渗透率估算,市场规模约为172亿元[3]。
共享单车属于共享经济的一个市场领域,从共享单车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共享经济存在的条件。共享经济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物质的富裕,或者说存在大量的闲置物品。同时,绿色发展、减少浪费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共识。共享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将闲置物品共享,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共享经济不应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但是包含一定程度上的利润再分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共享单车的使用和结算都是以网络支撑为条件的。 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资源整合、重新分配成为可能,大量的供需双方可以无缝联接,海量信息能够汇聚分类,移动终端手机的普及又使得青年人群能够快速的获得和更新这些信息。社会信用体系和法制的逐步建立健全是共享经济发展的辅助条件。任何经济体系的发展都离不开健全的征信体系和法律体系,共享经济相比其他经济形式而言,涉及的层面更广,各利益方的权责利关系更复杂,因此,更加需要配套的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共享经济的内涵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过程。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点:(1)强调使用权和产权的分离,以网络平台为桥梁将私人用品使用权公共化,供需双方直接接洽,减少搜寻成本。(2)共享经济本身并未带来经济的增长,只是利润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再分配,但是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模式的改变,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正效应。(3)共享经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影响多种经济体。
二、共享单车化解信息不对称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同而造成一方比另一方更有利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实生活中,情况更加复杂,经济活动中的各方都可能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因而造成交易的低效率和资源的非优化配置。以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出行市场为例,信息不对称常常影响市场各方的选择,造成交通拥堵和出行难。由于青年人群的通勤需求大,因此,信息不对称给他们造成的交通问题更加突出。
(一)破解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4]。以交通领域为例,假定只存在公共交通、出租车、黑车、私家车和步行五类出行方式,那么需求信息只由出行者自己掌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最优的选择无疑是公共交通四通八达、所有人全部绿色出行。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出行需求信息不对称,公共交通线路的设计就要以各区域的历史出行人数进行测算和规划,更极端的情况是,人口向地铁周边汇聚。加之人口的流动、出行需求的不确定和财力约束,公共交通往往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而出租车和黑车由于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出行需求信息,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在人口聚集区“趴活”,这会加大时间成本;二是在路上行驶随机遇见客户,这会加大油耗成本,而这些都会算进客户的乘车费用里。私家车购车成本高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还要面临车牌资源紧张等问题,但是出行方便,供需双方高度统一。步行当然也是供需双方的高度统一,但是只适合短途出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