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画》丨媒介融合视域下动画人才培养的
作者:孙立军
责任编辑:林锦爔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动画》2021年第2期
栏目寄语:
媒介融合的发展与视听技术的革新赋予了当前动画产业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而高等院校作为中国原创动画人才培养基地,是未来中国动画产业人才的输出端口,承担着更为艰巨的社会与文化使命。衷心希望:“院长论坛”作为集结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动画专业师资力量的学术艺术事业平台,能够在艺术教育路径的探索及动画专业学术科研体系的建立上形成视野开放、勇于创新的风气,并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实现动画在教学、创作、产业等维度的跨文化交流;最后在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层面,既要放宽眼界,兼收并蓄,了解国内外动画创作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广泛吸收,融汇贯通,又要精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活用,彰显中国审美,传播中国之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你我今日的拼搏与探索,必将为中国动画的美好明天带来新的希望与可能。谢谢大家!
——孙立军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源自1998年的英国,《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对其进行了界定:“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对创作者提出的要求是多元的,它需要创作者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上,不仅要富于感知力与创新力,更要具备将灵感可视化、将产品市场化的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当前,伴随着技术革新与媒介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艺术创作者在题材挖掘、表现载体、表现形式、艺术效果等方面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与突破。动画创作作为一门“笔尖造梦”的艺术实践,以其别具一格的视听美学风格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独树一帜。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并输送动画人才至文化市场的端口,承担着培育动画人才职业技能与内在修养的责任与使命,应当与时俱进,在疫情当下积极践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进行更为高效、自主的学习与创作,具体方针策略大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模式差异化,培养方向细分化
差异化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兴趣、水平、行为和学习风格,对学生提出差异化课程要求,提供个性化教学活动,采取灵活机动的评估方式,进而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发学习、自主钻研的教学活动。动画创作是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制作流程相对复杂,融合美术、影视、音乐、文学、表演、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创作门类,因此,动画人才培养需要更为差异化、细节化的专业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完成高质量、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为差异化教学的实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将在教学方案规划过程中对学生的可视化信息进行智能处理,辅助教师团队对学生的长处与短板进行分析与考量,运用于学生的弹性编组,进而对相应组群的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考核方案,引导学生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所在,针对此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开放式钻研,在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上得到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
?
贯彻落实教学模式差异化与培养方向细分化,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本位,有利于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与主观能动性最大化。这一点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教学活动中变得尤为关键。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授课的教学环境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教室发展。各种智能工具改变着动画教学的呈现形式,如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机器学习算法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拓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与就业意愿进行多维度的知识补充,形成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技术赋能下的全面感知与高速传输技术更是让动画创作的策划、预演、分镜设计、美术设计等环节能够实现跨地域的多人实时共览,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理想平台,在展示与分享的过程中博采众长,以进一步激发其创作灵感,辅助工作室动画教学实践的线上开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