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

19年前,那个带领全村悬崖修路的“当代愚公”张

 

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

一位老人为了村子,立志铲除阻挡在村子面前的两座大山。他的理想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嘲笑,人们都叫他“愚公”。

即使如此,他也矢志不渝并付诸行动,最终感动上天,神明助他搬走了这两座大山。

愚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被人们所歌颂,直到现在也有不少人对他的这种坚持表示钦佩。

而在当代,也有这么一个人,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数年光阴硬生生凿开了几座山,为封闭落后的家乡打开了一条通向外界的致富之路。

更可贵的是,他能依靠的是自己顽强坚持的意志和大家的支持,而不是所谓神灵的庇护。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张荣锁。

当年的张荣锁,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带领着大山深处的乡亲们修路引资,发展当地企业,走上致富之路。

因此,他被评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如今,十九年过去。回首当初,张荣锁的努力究竟给家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如今的他和他的村子,经过这么多年的时光,又有着怎样的现状呢?

01?他来自大山

张荣锁是河南辉县回龙村人,出生于1952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3年,整个国家处于百废俱兴的状态。

那时的回龙村,位于太行山脉的重重大山中。村民们想要到镇上的集市里买东西,先需要爬下太行山陡峭的悬崖,再穿过群山,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

极其不方便的交通导致了村子几乎与世隔绝,非常贫穷落后。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年幼的张荣锁对外界充满了渴望,也十分希望改变村子的这种状态。

因为成长在大山里,跟其他孩子一样,面对未来张荣锁的出路很少,权衡之下这个山里娃选择去当兵。

光是从村子翻过大山走到当地的镇子上,张荣锁就花了6个小时。

进入部队之后,新兵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张荣锁回想起困在大山深处的家人和乡亲,心里颇不是滋味。

“我的家乡有着奇峰异景,高山深林……,还有那望不尽的山路和陡峭的天梯。”

掩在心里的后半句话没有说出口,但年轻的张荣锁牢牢记着家乡的状况,不曾忘记。

就这样,高中毕业的张荣锁在队伍里待了5个年头,当过炊事员,驾驶员和饲养员。

在部队的生活不仅让他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还磨练了他拼搏坚韧的意志。

跟随部队,张荣锁到外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了穷困的家乡需要改变,而自己到底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

1980年,张荣锁在部队待了5年之后复员,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

此时的回龙村,却依旧受困于偏远的地理位置和险峻不便的交通,人员物资往来稀少,生活条件落后穷困。

在外多年的张荣锁早已听过

“想致富,先修路”

这个说法,敏锐地察觉出只有改善村子的交通才有可能让村子走上富裕之路。

然而,修路毕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彼时一穷二白的张荣锁什么都拿不出来。

眼前的困难没有难住这个年轻人,而是激起了他依靠劳动先致富的决心。

复员后不久,张荣锁就去附近煤炭厂挖煤打工。

身体强壮,勤劳刻苦的他很快就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厂子里的优秀工人,也攒下自己辛苦得来的工资作为第一桶金。

因为之前在部队当过驾驶员,张荣锁的开车技术很不错,所以之后他又搞起了运输。

他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就把生意干得红红火火,凭着自己辛勤的劳动积攒了一些钱。

在做运输的过程中,张荣锁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交通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

有的时候正是因为交通,外面的东西进不去,里面的东西出不来,最终才导致当地的贫困。

生意干得好,张荣锁也想通过自己的积蓄为家乡做些什么。很快,这个来自大山的人面临了一次足以改变他整个人生的选择。

02?他有个理想

因为张荣锁在做生意时头脑很灵活,平时为人也很踏实,一直帮助那些贫穷的乡亲们。

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当时的乡党委和村干部找到张荣锁,希望他能够担任回龙村的党支部书记。

这对张荣锁来说无疑是个很艰难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