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

当代古典吉他文化发展教学实践分析

 

作为典型的有柄弹拨乐器,吉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吉他前身的维卫拉琴和鲁特琴,已在时代的更替下逐渐淡出音乐舞台。而吉他却在多个世纪的演变中,充分地汲取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的艺术思想,演变成为一门专业的乐器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在其较小的琴身体内,不但蕴含着丰富的音色和弦,其声部之复杂更是与体积形成巨大的反差。除此之外,吉他还能灵活地满足独奏、重奏以及合奏等多种表演的需要,所呈现的乐曲表现张力也十分惊人。但是,由于吉他传入中国的时间相对较晚,直至20世纪60年代,国内才开始对其开展认真的研究,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志教授率先创办了北京诚志古典吉他学校,该校也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第一所吉他学校,至此,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认识吉他。受吉他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的影响,人们至今对吉他的认识还较为浅显,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也不够高,因此,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吉他的教学理念还较为落后,不仅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教学材料也较为单一陈旧,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吉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吉他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在中国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中仍处于非主流阶段,整个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他曾风靡一时,但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并未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吉他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一)缺少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吉他专业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较为少见,大部分音乐教师也不具备专业的吉他教学技能。与专业钢琴考生相比,吉他考生不但缺乏规范化的专业动作,在音乐风格的处理上也相差较远。不仅如此,在国内相对落后的吉他传播理念影响下,学生对吉他的学习大都具有盲目性,大部分教师也只注重对学生吉他演奏技能进行指导,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学生的音乐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国内在吉他教学课程的设计上还不够成熟,还未形成明确的吉他教学技术体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吉他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较弱,吉他教学师资建设较为落后。

在我国,吉他演奏教学的重心大都集中在演奏上,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对作曲家、演奏背景以及演奏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这种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不但影响了演奏者对乐曲作品精髓的表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吉他的学习兴趣,所呈现的作品也较为平庸,缺乏作曲家真挚的情感表达。受吉他专业性狭窄的影响,其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也不够全面。目前,我国并未将吉他设为独立的专业学科,对吉他人才的培养理念也相对落后,这十分不利于中国吉他艺术的发展。

(二)民族化发展程度不够

想要实现民族化的吉他演奏,便要创作出带有民族韵味的吉他音乐作品,因此,深化吉他的发展是实现其演奏民族化的根本途径。就目前而言,除了对现有曲目进行改编以外,几乎没有作曲家对吉他进行过民族化的音乐创作。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吉他演奏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强化自身的演奏水平。可以结合压弦法、勾弦法以及平勾法来进行训练。其中,压弦法在吉他的低音弦演奏中十分常见,演奏者在演奏时会通过右手指来垂直触弦,并顺势用力按压弹响,而后手指再转停到下一根弦上。在弹奏旋律部分时,压弦法与勾弦法的对比运用,能够为音乐带来更加强烈的层次感。勾弦法会在右手指甲触弦的基础上,通过演奏者的指关节力量来向掌心勾回,以此来进行发声。实践中,学生会对右手指甲所钩的不同弦位来进行区分,较为常见的有塞戈维亚勾弦法、斜勾法以及平勾法,等等。平勾法是在右手指甲垂直触弦的同时,向掌心进行平勾弦,以此来振动发声。结合上述弹奏技法,弹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还应按照不同的标记符号来进行演奏,如此才能通过不同的触弦力度来展示作品的情感变化。

(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目前,在我国各类书店、音像店中,罗列着丰富的民谣、弹唱以及电子吉他等方面的影像材料和书籍资料,相比之下,有关吉他领域的资料却十分少见,这与同为世界三大乐器的钢琴和小提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目前,我国的吉他爱好者数量众多,但专业的吉他演奏人员却十分匮乏,具备专业教学水准的教师更是少见。由此可见,吉他在教学的宣传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演奏者要能够深刻地领会吉他的学习意义,而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身到吉他艺术的传播工作当中。不可否认的是,大型比赛的创设能够有效地推动吉他艺术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地方性的吉他比赛,但这些比赛大都缺乏代表性,相关赛制流程也不够规范,很难激发出吉他弹奏者的参赛激情。对此,应不断地拓宽吉他比赛平台,提升我国整体的吉他演奏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