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中国网3月23日讯(记者 张艳玲)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经济史学学科建设与理论经济学发展研讨会近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致辞中表示,经济史研究是经济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做好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与升华,进而形成新的研究合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刘伟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应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上走在时代前列,作出更多贡献。“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正是希望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优势,回应社会关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经济史自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发展,并阐述了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紧密关系。他指出,经济学为历史、特别是经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历史学为经济学提供了检验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实验室。经济史作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交汇能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的成立能对经济学和历史学两门学科取长补短,有所广益。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认为,经济史的重要功能在于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经济史应在理论经济学中占据更重要地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研究团队有着鲜明的学术特征,经济史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科研成果与教材相得益彰、中外贯通,研究团队国际化程度高,经济史学科中的经济学与历史学充分交融,知识结构相互促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认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之一是经济史和理论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史研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要从历史学和经济学双重角度回应时代重大问题;经济史研究方法要避免过分重视传统史学研究和现代计量方法,应从问题到史料进行回归和总结。

中国经济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董志凯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中国经济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董志凯表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的成立具有鲜明特点,它是中国的经济史,格外重视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改革和建设的经济史,经济史研究是经济学的源,只有深入了解经济史之后才能对中国特色经济学进行深入了解,为深刻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提供助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通过多年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最深的根基还是经济史。只有全面深刻把握经济史研究,才能对文化、国际关系的演变有着更准确把握。他认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解释历史中存在的分歧,但需将经济史学和理论经济学结合起来,经济史研究能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有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为在国际上形成中国话语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南开大学教授王玉茹认为,经济史研究需要充分挖掘史料,要在历史视角下对经济学理论梳理研究。经济学发展多元化,要充分探讨经济发展历史经验,并充分吸收、融合、借鉴。上海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程霖表示,经济史学科建设和理论经济学发展关系密切,应从历史经验中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科学的经济学分析要综合运用历史、统计和理论,充分认识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交互性。

北京大学教授周建波认为,在量化研究中史料是研究的基础,在经济学研究中,既要重视历史学研究的描述性方法,也要重视模型数学研究的逻辑性方法,用好工具和理论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