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课、一人食、流量经济……当代社恐成了情
互联网时代,大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但距离似乎日渐疏远。过分依赖于网络社交,致使许多人产生“社恐”情绪,由此萌发出不少“社恐”相关的话题及流量经济。本文基于“人均社恐”的时代背景,浅析一人食、情商课等情绪生意成为各行业财富密码之因。推荐感兴趣的童鞋阅读交流。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发朋友圈了?
知乎的这个问题网友们引经据典给出了997个解答,而排名置顶的回答只用了73个字便秒杀一众小论文:
鲁迅几十年前的话,仍能表世情,朋友圈也一样。
朋友圈里除了朋友什么都有,领导、老师、师兄、同事、客户盘根错节,稍微一句话说得不对,就够喝一壶的,没准大型社死现场就会出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越复杂,谈吐码字就越习惯字斟句酌,你展示自己的成绩,容易被人认为是臭显摆或者没见过世面。东窗事发不如不发,闭嘴比删除更高效。
除了语言,年轻人们在行为上也有相似的精神压力,他们想到A,思绪便发散到A1 A2 A3…直抵马里亚纳海沟,脑子越活络压力越呈现指数爆炸级增长。
摩登大厦的电梯里,比急停更恐怖的,是电梯门打开时熟人的脸,平时豌豆射手一样的他们瞬间变成植物人。
偶遇熟人,他们总是要抠着脚至下而上积蓄能量,做出打招呼的决断,而突然的关心:“刚好顺路,一起走吗?”他们又会马上后悔自己刚刚做的决定。
语音电话无异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死亡邀请,迫使你在抗争与屈服之间做困兽之斗。剧本杀则是一场挑战生理极限的延时自爆:为什么有人能从一款光说话的游戏中汲取快乐?
在社交失格的过程中,社恐们坚信他人即地狱。
但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当自己孤独得像个走失的土狗时,有那么一股势赢麻了。“还是资本好手段”在资本眼里没有社恐也没有社牛,只有价值增殖的工具…….
一、“有趣”的灵魂,靠社恐发财
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七人间该怎么选床位。
一个准大学生网友晒出了一张宿舍平面图,希望大家支招选床位。
网友们献计献策:针对“开关门、开关灯、光照、空调直吹、洗漱间冲水的声音……”纷纷给出最佳答案。
但最后,社恐几乎是一票否决的存在。
去年“社交牛X症”风头无两,相关词条冲上微博热搜第6。
抖音上,“社交牛X症”话题已经有15亿次播放量;快手上,“社死”和“社牛”的作品总计播放量超过10亿;B站也被各类二创视频血洗。
视频中的博主们像鱼儿游荡在社恐的池塘,带着一丝与尴尬绝缘的牛批症状……
在KTV高歌《月亮之上》,在海底捞给服务员鼓掌,在蜜雪冰城店喊唱“你爱我我爱你”,在网咖熄灭网瘾少年的电脑,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太古里,也能把老法师的长枪吸在自己身上。
他们在社交场合混成充满野性的社恐破壁者,是跟灵魂的拉扯,也是和命运签订的对赌协议,每一次破壁,都决定他们在人群中的生存和死亡。
其实他们对准的目标流量就是刷着手机的社恐们。
2020 年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探探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中,超过 40%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社恐”。
社恐们观摩社牛的行为及周围人的反应,仿佛是别人替自己做了这些,可以代入自己体验心理和情绪变化。
同时又不必真正承受这类场景带来的现实压力及后果,以很低的心理成本体验出格行为的“快感”,这就是“社牛视频”在广大社恐人士间扩散的流量密码。
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社恐的“恐”就有几种成因。
社恐的不同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表现,而表现相异的社恐又可能来源于相同的成因,刚好契合了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对社恐们口味的私人定制。
好好的小伙怎么就社恐了呢?
有研究表明,成因可能是曾经被老师家长责骂羞辱的童年阴影;或者观察他人曾经社死的经历带来的影响。
再比如过度保护的家庭氛围;或者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突然进入了一个自己陌生的圈子;甚至是由基因决定,沉默寡言是与生俱来的包浆胎记……
在众社恐中,有这么一撮“励志型社恐”很想打破恐惧赢回人生,平台就会给他们推诸如“高情商社交”“人性社交”“富二代社交经验”“如何让朋友们都爱死你”的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